“三问”科创板审核 透视注册制初心

2020-05-27 10:36 | 来源:上海证券报 | 作者:侠名 | [科创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审什么?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确定的审核内容和标准。重点是从核准制“选优理念”下的“审出好公司”,转变为注册制“真实理念”下的“问出真公司”。......

      

 

  原标题 “三问”科创板审核 透视注册制初心

        ⊙记者 祁豆豆 ○编辑 郭成林

        当注册制从梦想照进现实,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最先投射出注册制的身影。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不断考验注册制的初心;阳光化的审核,持续滋养注册制的骨血;当科创板审核完成从“0到1”的蜕变,注册制的面孔已愈发清晰。

        叩问注册制的初心,实际上就是要回答3个问题:审不审,审什么,怎么审。这3个问题的答案,将为中国式注册制提供基础脚本和长期路径。

        审不审?审。公开发行上市是有条件的,所以必须要审。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为市场选择提供基础,所以必须要审。

        审什么?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确定的审核内容和标准。重点是从核准制“选优理念”下的“审出好公司”,转变为注册制“真实理念”下的“问出真公司”。

        怎么审?“建立健全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核机制”,审核结果和过程要可预期。

        审不审?争议虽小,力度则大

        对于“审不审”,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早有明确规划,市场各方对该问题争议最小,普遍的、主流的观点是注册制也要审。事实上,中国证监会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早在2014年上报的注册制改革方案中即已明确了原则。

        后续经过多番论证,市场各方逐渐形成共识,由于注册制规定了公开发行上市的条件,因此注册制下对新股发行材料仍然要审。国际成熟市场对注册制的实践探索也证明,新股发行应该要审。

        “审不审”的问题争议虽小,但改革力度却很大。两则“审核问答”的发布基本备齐了科创板初期所需的审核标准,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并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公开具体的发行上市审核标准,从而打破了核准制实践中的隐性门槛,让审核所依托的条件和标准从“口袋里”摆到了“桌面上”,真正可为全社会所观测、把握和预期。

        在资本市场研究专家看来,真正的改革重在调整关系。从“审不审”的问题可以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与发行人的关系,真正出现了至少20年来的第一次根本性调整,而这对核心关系的变化,也将自然开启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其他核心市场主体的关系调整。

        审什么?换了新鞋,不走老路

        在审核环节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审什么”,既要通过审核问询提高信息披露文件质量,更要通过审核问询“问出真公司”。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还需要市场各方理解、适应,需要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全面调整。

        资本市场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传统核准制下一家企业能否通过发行上市审核,取决于一套综合的“块头、增长、真实、持续”的四轮驱动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审核机构高度关注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并在显性发行条件上不断增加事实掌握的标准,归根结底,是由于市场约束机制不成熟、不系统、不到位的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市场约束机制长期没有得到锻炼发育的机会。因此,监管部门不得不补足缺位,在审核环节上不断加码,尽其所能遴选出相对优质的企业,这实属无奈之举。

        注册制改革则通过“审什么”完成了选优到证伪的重大转变。监管机构不再对企业投资价值做实质判断,不因企业盈利能力高低、财务指标的好坏而改变审核结果,而把审核落脚点放在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上。

        具体到“审什么”,就是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法律属性),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投资属性)。在证监会和上交所的共同努力下,注册制审核并未简单抛弃核准制下对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等的合规性要求。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从信息披露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的角度予以切入。

        真金不怕火炼。在注册制实践中,发行审核做到了“审得出”,符合条件的“真公司”也陆续脱颖而出。

        江苏北人曾在审核过程中被个别媒体贴上质疑的“标签”,公司累计经过4轮问询。问询中,上交所重点关注了公司的市场地位、技术水平和毛利率等问题,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问询内容充分反映了市场关切。江苏北人通过多轮回复,对核心技术水平、先进性程度、研发投入等进行了更加充分的披露,可理解性有明显改进,终于结束了“集成是否算科技创新”的一段“公案”。去年10月16日,公司顺利过会,12月11日挂牌科创板。

        “审得出”,亦“否得准”。注册制下的否决理由也均围绕信息披露给出。去年11月14日,博拉网络上会被否。招股书申报稿显示,该公司定位为“企业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核心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主营收入100%。而上市委否决理由则明确指出其“未充分披露”“未能准确区分和披露”“披露依据不充分”“披露不准确”等问题。

        此外, “审什么”环节还采取以非现场问询和现场督导相结合的审核方式推进,综合借鉴成熟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有效做法,兼顾审核效率、责任落实和把关震慑,充分传导了审核压力。

        怎么审?阳光透明,四大公开

        相比“审什么”,“怎么审”是更加直观、社会可见度更高的改革内容,也是社会相对更为熟悉和赞同的改革做法。由于社会对“怎么审”的了解程度较高,点赞颇多,因此,可以简单总结为“四大公开”,即审核标准公开、审核过程公开、审核动态和结果公开、否决具体理由公开。

        资本市场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四大公开”且全程在线、全程留痕、设定时限的审核工作,充分纳入社会监督,倒逼审核质量和效率提升,大幅度提高了发行上市的可预期性。发行上市审核与注册环节的衔接也日益紧密,注册环节问询问题数量越来越少,关注问题更加聚焦,效率不断提高。

        近日,记者从审核中心获得一组可喜的数据:首轮问询问题由平均47.4个减少至30.2个,降幅36%;问询二轮即提交审核中心会议的企业占比由17.7%提高至24%,问询三轮企业占比由36.3%上升至51%,问询超过三轮企业占比由46%下降到25%;扣除补充财报和问询回复耗时,受理至上会审核端时间平均仅47天。这意味着,上交所科创板审核已迈进“2.0阶段”,注册制改革也不断推向深入。

        验初心,深化注册制审核

        毋庸讳言,注册制审核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市场广为关注的问题,涉及部分发行条件过于原则、“免责式审核”、“全面式问询”、信息冗余、审核一致性等问题。

        在资本市场改革专家看来,出现这些问题,不代表改革不扎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改革扎实推进,才会更充分地暴露出各种不适应、不合拍、不到位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最适当且强有力的回应,就是义无反顾地继续深化改革。

        专家指出,过去,核准制下的发行审核工作背负了太多包袱,要管准入,要管质量,要调节奏,要控价格,要关切二级市场表现,要防日后“变脸”,要协同退市标准……这极大扩张了发审工作责任和权力,也制造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左右互搏,渐成发审工作的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从发行审核的角度来看,继续深化改革的内容,就是让发行审核的边界更加清楚,让发行审核的内容更加纯粹,让发行审核的功能更加有限。要坚决创造条件,让市场担起它该担起的责任;要坚决创造条件,卸下“发审管一切”的包袱。

        站上注册制改革的新起点,期待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0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