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防沉迷再加码 “标本兼治”是关键

2021-09-01 10:12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作者:默城 | [文娱]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就现实而言,很多企业已有相应探索,比如接入公安实名校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结合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用户属性等。如果这些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此前已有政策限制。2019年,有关部门便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在法定节假日玩游戏的时间不得超过3个小时,工作日每日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

        如今,政策限制进一步加码,体现出有关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既然要防,就得追求“防得住”。众所周知,未成年人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规避防沉迷系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只有补上类似的漏洞,才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

        就现实而言,很多企业已有相应探索,比如接入公安实名校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结合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用户属性等。如果这些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普及,现存的“漏洞”就可能被一一堵住。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个系统工程,政策限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治标”。“治标”本身当然重要,但只有做到“标本兼治”,才能化解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背后的教育问题。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小步,从根本上消除“沉迷”的种子,管住未成年人的心,才是社会各界的终极目标。毕竟,就算没了游戏,未成年人也可能会沉迷于其他事物,走向别的极端,要防止这样的事发生,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还需共同发力。

        除了必要的限制和监督外,春风化雨的教育引导同样重要。如何鼓励孩子利用好手中的时间,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很考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智慧。学校不能局限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家庭也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各界必须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其多陪伴、多沟通、多换位思考,从而以积极的引导丰富其精神世界。就拿网络游戏来说,家长和学校与其“谈虎色变”,一味排斥,让孩子心生逆反,不如因势利导,把孩子对游戏和网络世界的兴趣,引向更有正面价值的领域,比如体育、艺术等。

        最近几天,一则新闻令人心惊。福建厦门几个十几岁的辍学少年,洗劫了一家手机商店。这些孩子,其实和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一样,并非天性有问题,而是教育缺失的牺牲品。当学校和家庭未能尽到教育责任时,葬送的很可能是孩子们的未来。想方设法让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做到位,才能消除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土壤。对此,社会还应有更深刻的思考。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1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