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 09:38 | 来源:未知 | | [券商]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正如大多数人只会在群山中记得珠穆朗玛四个字一样,十年后的投资者们谈及A股市场的巅峰,脑海中只有十年前的6124点。
曾经在万众瞩目中跳动的数字已经永远凝固在了历史中,但数字所描述的市场已经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10年前,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结束了标志着A股市场幼年期的“双轨制”,工商银行(6.130, -0.01, -0.16%)、中国银行(4.120, -0.02, -0.48%)、中国石油(7.980, 0.00, 0.00%)登陆A股掀起了大型央企上市的一轮高潮;10年后,A股市场年融资额以万亿计,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之一,大量新兴产业、企业从资本市场中获得了加速发展的珍贵养料。
10年前,北京城内那几间神秘办公室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万投资者的喜怒哀乐,一页通知、几道金牌主宰着市场的上下起伏;10年后,事中事后监管的理念涓滴润物,市场中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各归其位。
莫问峰何处,回首山已远。十年之后,站在一处截然不同的风景中遥望6124点,是为记。
变化一:市场规模大幅扩大
2007年10月16日,沪指冲上6124点当日,两市合计共有1479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1303家,中小板176家。A股市场合计市值27.58万亿。
十年之后,截至上周五,两市合计共有上市公司3405家,其中主板1833家,中小板886家,创业板686家。正处于多空均衡阶段的A股市场总市值达57.82万亿人民币。
变化二:上市公司行业结构趋于多元
十年前,大金融与资源品在市场中举足轻重。按申万二级行业分类统计,银行、保险雄踞市值占比前两位,合计占比达36.1%。煤炭开采、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三大资源品行业紧随其后,合计市值占比达19.19%。上述五个行业占据了A股市值的半壁江山。
十年后,银行、保险市值依然名列前茅,但合计市值占比已回落至20.9%。资源品行业则不复当年风光。同时,映射国内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房地产开发行业市值占比排名提升至第三位。其下游行业建筑装饰、白色家电等行业则呈现火箭式增长,行业市值增长近10倍,市值占比排名分别提升27位、23位。
新经济特征明显的行业市值绝对规模快速增长。电子制造行业市值增长22倍,市值占比提升13倍;计算机应用行业市值增长10.3倍,市值占比提升7.2倍;环保行业市值增长18.68倍,市值占比提升13.2倍;医疗器械及服务合计市值增长25倍,市值占比提升16.8倍。
变化三:千亿净利巨无霸出现
十年之前,A股还未曾有年度利润超过千亿元的巨无霸公司,但今天这样的巨人企业却实实在在出现了。在2016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782亿元,建设银行(7.020, -0.01, -0.14%)净利润2314亿元,中国银行净利润1645亿元。但在十年之前,两市利润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工商银行年度利润仅有800多亿元。
变化四:优质白马公司脱颖而出
在过去的十年间,年度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白马军团成倍壮大。十年之前,A股年度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上市公司仅有10家,且以金融行业和资源行业为主。2007年的年报显示,当年仅有工商银行、中国石化(5.800, -0.01, -0.17%)、中国人寿(28.010, 0.06, 0.21%)、中国神华(20.440, 0.01, 0.05%)、中国银行、中国平安(57.590, 0.51, 0.89%)、招商银行(26.260, 0.06,0.23%)、交通银行(6.330, 0.02, 0.32%)和中信证券(18.030, 0.03, 0.17%)等10家公司年度净利润超过一百亿元。
但十年之后,A股年度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扩展到了37家,且除了金融业外,优秀的大消费公司和先进制造业公司开始跻身于百亿利润军团之中。在制造业中,上汽集团(32.280, 0.31, 0.97%)十年前净利润仅有46亿元,而2016年的净利润已经达到320亿元,在过去十年之间净利润增加了将近6倍;贵州茅台(563.660, 7.51, 1.35%)十年前的净利润仅为28亿元,但2016年公司实现了净利润167亿元。
变化五:监管思路更加清晰
2007年前入市的投资者都会记得,为遏制股市过热,有关部门在当年5月29日深夜将印花税从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被投资者称为“半夜鸡叫”。此外,股票型公募基金发行也在2007第三季度末出现暂停发放批文的现象,希望以此为股市降温。而在大盘于2008年年初起开始快速下跌之后,为“救市”股票型公募基金发行与印花税率又先后回到了最初状态。
在经历了两轮大起大落的洗礼之后,监管部门针对市场已经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完善的监管哲学。以“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为目标,一方面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保障市场改革扎实推进,另一方面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令监管部门“裁判员”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
变化六:市场氛围趋于理性
十年前,A股市场更像是一个泡沫沸腾的市场,投资者追逐的是激情与梦想,但十年后的今天,投资者更冷静和理性,不再轻信故事,更重视基本面投资。
拿千亿市值板块来看,尽管贵州茅台、格力电器(40.440, 0.17, 0.42%)等一批个股屡创新高,但A股并无泡沫化。十年之前的千亿市值公司中,动态市盈率达到60倍以上的公司占到一半以上,上港集团(7.020, 0.14, 2.03%)、中国船舶(24.670, 0.00, 0.00%)、中海油服(11.430,-0.03, -0.26%)、西部矿业(8.710, -0.13, -1.47%)和云南铜业(14.390, -0.11, -0.76%)等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均超过60倍。而十年之后的今天,在千亿市值军团中,市盈率跌至10倍以下的公司则屡见不鲜,金融股的估值普遍在10倍以下,制造业的估值普遍在15倍以下,消费股的估值普遍在30倍左右。
“10年之前的A股是一个感性的市场,比如那个时候投资者热衷于中字头股票,中国船舶、中国神华、中国铝业(8.090, 0.00, 0.00%)等股票,估值都给得很高。”深圳某资深私募基金经理说,“但经过了2008年和2015年两轮股市大跌,还有各类资产收益率的降低,外加经济增速的常态化和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投资者在调适自己的收益预期方面,变得理性起来了。”
变化七:盈利模式良币驱逐劣币
国泰君安(21.280, 0.05, 0.24%)总裁王松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来,A股市场最重要的变化应该是市场运作的规范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近两年。“十年前,市场中炒小、做庄、听消息炒股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而目前市场运作应当说是相当规范的。这与近两年来监管部门大力推进依法从严全面监管是分不开的。”王松表示。
一位深圳知名游资人士也坦言,十年来,A股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游资“赚快钱”模式和多年雄霸市场的“庄股模式”走向末路。由于监管的精细化和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游资过往十多年来形成的所有操作模式均被破掉,无论是打涨停板、事件驱动或是押注重组借壳等模式均不能形成跟风,还面临着巨大的监管风险,依靠资金优势操纵股价获利难度大大提升。
变化八:投资者结构更加均衡
在2007年大牛市中,基金开户数出现前所未有井喷,大量资金流入股票型基金后形成配置压力,刺激基金重仓的蓝筹股上涨,而蓝筹股上涨拉升指数后又吸引了更多资金进入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本身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资金来者不拒。有统计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323只基金实现经营业绩7044.8亿元,超过了基金过去7年累计实现经营业绩总和的两倍。公募基金对规模的追求最终扭曲了其作为专业机构的客观判断,整个市场被“散户化”的狂热所裹挟.
而目前,尽管个人投资者在绝对数量、交易量等指标在市场中排名居前,市场散户化特征依然存在,但包括公私募、保险资管、证券资管等在内的不同风格、不同期限的机构投资者矩阵业已形成。
变化九: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加强
近年来沪港通、深港通等互联互通通道相继畅通,A股市场又在今年6月被顺利纳入MSCI指数,从而成为全球指数基金的配置目标。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中的大市值白马股最受外资青睐,美的集团(48.020, 0.34, 0.71%)、格力电器、海康威视(36.390, 1.39, 3.97%)等已成为北上资金成交活跃榜上的常客。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