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09:43 | 来源:电鳗快报 | | [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资本市场应是实体经济的助力引擎,而非造假者的套利天堂。唯有各方归位尽责,摒弃侥幸与短视,方能还IPO一片净土,让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开启资本与实业相...
《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IPO 本应是企业迈向新高度的璀璨起点,然而,《电鳗财经》关注到,近期曝光的 11 张 IPO 罚单如一道惊雷,震碎了部分企业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鱼目混珠的幻梦,将其背后“研发注水”的丑恶行径与“擦线达标”的投机取巧暴露无遗。
这些被罚企业所采用的“研发注水”手法堪称五花八门,却又殊途同归地指向欺诈。其一,虚构研发项目成了部分企业的惯用伎俩。它们炮制出看似高精尖实则子虚乌有的研发课题,编造详细的项目计划、人员安排与资金投入预算,却在实际操作中不见一丝一毫的实质进展。如此一来,研发费用虚增,财务报表被肆意装扮,企业仿佛在研发的幌子下进行了一场自导自演的虚假繁荣闹剧,只为在投资者面前营造出技术实力雄厚、创新潜力无限的假象,从而抬高自身估值,妄图在 IPO 时捞得更多资本红利。
其二,研发费用资本化乱象丛生。一些企业违背会计准则与研发规律,将本应费用化处理的研发支出强行资本化,提前确认资产,虚增企业资产规模与利润水平。这使得报表上的研发投入回报率显得极为“可观”,仿佛企业研发硕果累累,实则是将未来的成本与风险转嫁,透支了企业的真实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只为在 IPO 闯关之际,能以光鲜的数据吸引监管与投资者的目光。
而“擦线达标”则如同这场造假盛宴中的“压轴戏”,成为众多突击造假行为的“重灾区”。临近上市申报节点,部分企业精准测算各项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如研发投入占比、营收增长率、专利数量等,确保刚好触碰到上市门槛下限或略有超出,演绎着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合格边缘试探”大戏。例如,为达到科创板对研发投入占比的要求,企业在申报前几个月突击签订虚假研发合同、集中报销过往研发旧账,甚至不惜编造专利成果、临时拼凑研发团队,只为那看似毫厘之差的达标。这种“擦线式”造假,不仅挑战了监管底线,更是对整个资本市场诚信基石的公然践踏,让真正具备实力、踏实深耕的企业被挤压生存空间,劣币驱逐良币的阴影悄然笼罩。
从这 11 张罚单背后,我们应深刻反思。于企业自身而言,诚信才是立业之本,妄图走捷径、玩欺诈,即便一时蒙混过关,也终将在市场监管的利剑与时间考验下原形毕露,身败名裂。对中介机构来说,肩负的督导责任重如泰山,绝不能为逐利而丧失职业操守,沦为企业造假的帮凶,应以专业、严谨、公正的态度为资本市场守好第一道关卡。监管部门此次亮剑,彰显了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秩序的决心,但监管之路任重道远,需持续完善制度细则、强化技术侦查手段、提升违法成本,让每一个心怀叵测的造假者望而却步。
资本市场应是实体经济的助力引擎,而非造假者的套利天堂。唯有各方归位尽责,摒弃侥幸与短视,方能还 IPO 一片净土,让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开启资本与实业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