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中国金融开放:花旗有调整的理由 汇丰有进取的动因

2021-04-20 16:01 | 来源:消费日报网 | 作者:侠名 | [产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资本的东西迁徙,金融业的战略收缩与扩张,背后都有其不得不为之的动力,也有其难以一言以尽之的奥秘与考量。

        最近,两个国际银行的一进一退让人侧目。

        一是花旗集团4月15日宣称计划退出在中国和印度等13个区域的零售业务,二是汇丰集团首席执行官诺埃尔·奎因4月14日在一份企业内部备忘录中宣布,汇丰全球商业银行、环球银行和资本市场、财富和个人银行、全球资产管理这四个业务部门的主管将在今年下半年迁往香港。

        资本的东西迁徙,金融业的战略收缩与扩张,背后都有其不得不为之的动力,也有其难以一言以尽之的奥秘与考量。

        花旗:调整是为了更好的盈利

        4月15日,花旗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在包括中国市场的13个全球市场中退出个人业务计划。

        同时,花旗表示,将继续在中国市场投入,积极寻求和评估符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的新业务机会,包括寻求筹备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期货公司。

        资本从不讳言对利润的渴望。这也是商业文明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花旗公告显示,花旗银行将对其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重组,目标是将资源和投资聚焦于那些更具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业务,从而为公司股东提高长期回报。

        此次花旗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重组不涉及花旗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兼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钰华,对此有更为详尽的说明。她表示,在中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花旗将继续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和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开放的大市场。

        花旗业务的压缩与调整,并非突然的决策。在零售市场,外资银行整体而言并没有体现出外资的长处,也就没有占到应有的份额。仅以中国市场为例,国际银行在过去10年里不断增加投资,但获得的市场份额难言乐观。

        麦肯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国际银行在亚洲最大经济体的资产份额在2020年为1.2%,2017年年底,外资银行总资产仅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32%,而2010年为1.8%。当然,这一趋势同样出现在印度,资产份额从10年前的7.2%下滑至去年的6.8%。

        外资银行面临着本土银行强大的竞争压力。以中国为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银行业的创新,诸如电子支付的推陈出新,使得外资银行在个人消费领域,并无突出优势,甚至追赶国内银行的脚步都有点吃力。

        一些外资银行所面临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网点总量欠缺,不能覆盖全国主要市场,而作为外资银行,内部审核流程的冗长,以及国内高资本和监管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金融领域扩张的现实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外资银行倾向于调整经营策略,尤其放下耗费资源但收益甚微的个人金融,是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因此,花旗集团(Citigroup)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在4月15日表示,该行已决定放弃零售业务,因为它不具备在中国、印度和其他11个市场竞争所需的规模。

        花旗放弃个人业务,重心转移到公司业务,以及证券、期货,是经过精细的成本核算的。零售业务的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诸如IT系统、电子银行等,前期及运营过程中,都有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盈利,这是有规模效应的。对众多没有达到规模,也没有完成网点布局的外资银行来说,继续在零售业务上跑到底,成本收入比会很高。事实上,零售业务对精细化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从花旗中国官网透露的信息来看,花旗目前在中国拥有32个网点,主要分布一线及二线省会城市,并没有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且多数网点并不经营个人业务,有些且无现金业务。

        人们有理由相信,花旗放弃在中国的个人零售业务,转而追求公司业务及新的金融机会,与其说是改辕易辙的无奈,不如说是其扬长避短的一搏。

        机遇:财富市场呈几何级增长

        花旗放弃中国零售市场,这并非先例。2013年,一些外资银行便开始对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进行调整,苏格兰皇家银行、德银率先关闭了在华的零售业务。2016年10月,澳新银行宣布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零售和私人银行业务出售给星展银行。

        作出选择,缘于自己的条件。这固然个体机构面临挑战下的一种应激方式,但总体趋势来看,外资金融仍然对中国金融的潜力充满信心,并且积极争夺零售市场份额。

        金融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着眼对公可以活在当下,着眼零售可以赢得未来。所以,对中国零售市场的布局,仍是一些外资银行努力耕耘的所在。

        其实,零售市场里的含金量最高的是中国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论是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都与之紧密相关并由此成为外资青睐之业。

        2020年1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风险管理白皮书》。报告透露,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规模超百万亿元,增速为全球之最,各类机构在新规之下逐步实现规范转型;截至2019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总量达132万人,较上一年增长近6.6%。

        今年4月13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未来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估计到2035年,高净值人群的规模很可能拓展到500-600万;可投资资产规模,也会400-500万亿。

        财富的倍增,自然寻求投资通道。除了国家陆续推出的联接海内外市场的多种投资渠道之外,大湾区的跨境投资远景无遗成为最具期待的亮点。2月5日,粤港澳三地监管机构共同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内容涉及监管信息交流、执法合作、投资者保护、联络协商机制等方面。“跨境理财通”可谓已经箭在弦上。

        对此,汇丰银行认为,跨境理财通机制的落实对有意扩大投资范围、进一步分散投资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大好消息,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最大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沪深港通和债券通先后成功推出,证明互联互通机制有助增加两地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汇丰一直积极参与各项推动市场开放的措施,并相信,跨境理财通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又一里程碑,为金融服务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汇丰:精准发力财富管理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疫情之下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第一大外资流入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同期增长高达18.3%,诸如之类的成绩,自然也强烈吸引了汇丰。

        加码亚洲尤其是加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的共识。而汇丰加码亚洲尤其是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更显长远之谋、立场之坚,显非权宜之计。

        追逐独资的汇丰人寿保险,将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之外,并于2021年1月,推出了内地市场首个以大湾区为主题的投连险投资账户,为客户把握区内增长机遇提供了新的渠道。

        汇丰也在证券端发力。在CEPA10框架下,积极推动深港金融合作,控股了汇丰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港资控股的证券公司,为进一步助推内地资本市场与海外投资者的联动,支持大湾区内的经济融通做好了积极准备。

        除了努力打造财富管理工具,汇丰还进一步提升管理的层级,切实增强服务能力。从管理架构来看,2021年2月,汇丰宣布在广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并任命总经理,通过跨业务协调汇丰在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务资源和专长,捕捉大湾区创新政策驱动的市场增长潜力。在软硬件提升方面,汇丰一方面投资系统建设,提升数字化跨境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训三地的服务团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区内客户的需求。

        不同于花旗对零售的收缩,汇丰正凭借其在中国内地庞大的业务体系,推动包括零售业务在内的所有条线业务的进展。据数据统计,截至2020 年末,汇丰中国已在中国内地 57 个主要城市设立 160来个服务网点,是中国内地网点最多、地域覆盖最广的外资银行。

        投资彰显了决心。汇丰集团近期宣布计划在未来5年在亚洲地区投资60亿美元,在人员、技术等方面投入资源,协助客户与世界互联互通。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大力度拓展中国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的业务发展。

        历经数十年耕耘,汇丰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外资银行。为了适应内地投资者对数字技术的偏好,也弥补外资银行在物理网点上的“短板”,汇丰近年来在科技金融领域频频发力,全力打造移动端的服务能力,并录得多项外资第一: 成立首家外资独资金融科技公司;首推远程视频销售新模式填补外资行财富管理服务空白;推出国内首款挂钩人工智能选股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从这儿可以看出,汇丰看好中国的金融开放机遇,看中不断丰盈的财富管理市场。从技术层面,到管理机制,从政策环境到内部认知,汇丰具备了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开放的能力,也把握了财富管理机遇。 在加上其长期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绿色金融、一带一路等国家重点战略的支持,由可或不难下结论,汇丰对中国的投资是全方位的,是深层次的,也是不遗余力的,是着眼长远的。

        两个银行的进退,演绎的是全球经济大潮的潮涨潮退。但一直澎湃于其间的,不论是花旗业务的调整,抑或是汇丰的全力深耕,都是对中国发展机遇的把握,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看好,对改革盛宴的参与和创造,从而谋求与中国的共同发展。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2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