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企业为何挥别做市商

2016-12-06 10:27 | 来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新三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尤以本月初停牌一年多的新三板龙头股九鼎股份发布转让方式变更公告,从做市转为协议转让,令人颇为惊诧。但仔细端详,虽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

  新三板近来的动向是在转让方式上纷纷挥别做市,今年以来已有几十家做市企业将转让方式改回协议转让,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尤以本月初停牌一年多的新三板龙头股九鼎股份发布转让方式变更公告,从做市转为协议转让,令人颇为惊诧。但仔细端详,虽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


  主要原因坊间早已有推论:一是为了冲刺IPO,采用做市转让的新三板企业,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均可从做市商手中购买股票,成为挂牌企业股东。但根据相关政策,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企业申请公开发行和上市需向证监会申请行政许可,此外,证监会还对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司合法存续与股权清晰进行审核。因而做市企业决定进入IPO辅导阶段后,为避免造成额外行政审批事项、加大企业IPO风险,做市企业更倾向于转回协议转让以控制股权分散程度。二是新三板大宗交易平台还未建立,做市商难以在不影响交易价格的情况下实现大额股份转让。考虑到对公司市值的干扰等因素,挂牌企业更爱协议转让也就不奇怪。
 
  但是,是否有人对做市被弃作更深的思考?曾几何时,做市转让曾备受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追捧,是否有做市商肯替自己做市,成为优质企业的身份象征。彼时协议转让转为做市转让被普遍认为是挂牌企业提高交易活跃程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2015年新三板市场行情火爆之际和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大量挂牌企业集中选择做市转让。而今风水轮流转,做市转让面临被协议转让“复辟”的局面。
 
  众所周知,估值、融资、流动性是新三板排在前三位的诉求。在前两者相对更易尘埃落定之时,流动性问题比较折磨人心,受外部影响也较大。我们注意到,在当前新三板成交量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做市转让交易萎缩更为严重。绝大多数做市企业无成交,几成一潭死水。加上转板以及大宗股权交易方面的政策也远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低迷、做市交易活跃度过低,令挂牌企业做市热情骤减,协议转让增多也就不难理解。
 
  国外成熟做市商制度的经验表明,做市商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规则和监管体系,有一套健全而独立自主的报价、托管、清算、结算系统和相互制衡监督的做市商制度体系,从而保证做市商切实履行其对市场的买卖承诺;其次,要有一批自身素质过硬的做市商,必须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研究力量,规范的运营与熟练的二级市场运作与较强的库存风险控制管理能力;此外,做市商要有较强的融资与融券能力。逐一对照,现行新三板做市商显然有较大差距。一些做市商有能捞一票就搞,捞不到就不玩的心态。这无疑令新三板做市质量滑坡。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19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