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基金持有人安心?

2018-03-23 09:59 | 来源:未知 | 作者:付建利 | [基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看来,中国基金业要想让持有人安心,基金经理首先得“稳”下来。

  【付之一笑】

  尽管基金公司在留人才方面多有创举,但全行业的改革之风并未兴起。

  公募基金界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动,早已是业内见怪不怪的事情,“公转私”、“奔私”是业内曝光频率极高的词汇。数据显示,今年已有近800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这让基金持有人频频陷入“痛快赎回”还是“按兵不动”的两难困境。看来,中国基金业要想让持有人安心,基金经理首先得“稳”下来。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留住基金经理们频繁跳槽的脚步呢?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今年以来新聘及新增基金经理的产品有795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约为去年同期的3倍。此外,年内有30余名基金经理离职。持有人购买基金,投的就是基金背后的基金管理人。所以,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募集资金时往往容易很多。一只基金产品换了基金管理人,名称虽然未变,但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另外一只基金了。因为不同的基金管理人,投资理念、资产配置策略都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公募基金经理变动率如此之高,且一直以来都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确实让基金持有人心难安。按理说,基金产品本来应该是长期投资,但基金经理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很多时候,长期投资只能流于口号。

  基金经理们为何如此频繁变动?一是投身私募的巨大财富效应。碰上好的市场行情,做私募一年的收入抵得上公募基金公司好多年的收入;二是相对收益之下的短期业绩排名压力,让基金经理们喘不来气,很难一以贯之地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理想;三是资产管理行业诱惑和机会都太多,基金经理们很容易通过跳槽实现工资收入和职位的提升。

  一个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培养起来绝非易事,等到他们用广大基金持有人的钱练手练得差不多了,腰杆硬了,就投身私募,尽管从道义上来说无可指责,但如果公募基金公司成为私募界优秀投资经理的“黄埔军校”,不能不说是中国公募基金业和中小投资者的悲哀。投资是需要积累和积淀的,公募基金公司绝对不能沦为年轻基金经理的练手之地。否则,公募基金行业如何能“长治久安”?迎来20周年的公募基金行业,该再次严肃认真思考一下应对之计、治本之策。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让公募基金经理的付出和所得真正成正比例,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通过股权激励、事业部制等多种手段,让基金经理们能够“进得去”,还要能够“留下来”、“扎得住”。尽管基金公司在这方面多有创举,但全行业的改革之风并未兴起,不少基金经理还是很惬意地处在业绩中不溜秋、生活安安稳稳的状态。

  除了制度改革,基金经理也应该守住自己的职业本分。新基金募集时,基金公司纷纷以明星基金经理打头阵、做广告,“为持有人勤勉尽责”的承诺铿锵有力,转瞬间,卷铺盖走人,内心哪里有持有人利益一丝一毫的考虑!因是之故,中国基金业在开启下一个20年的征程之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并留住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当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基金经理”闪现在公募舞台时,为持有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才会更具说服力与现实感。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19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