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激增背后:是穿马甲的高息揽储搬来的?

2018-05-17 09:26 | 来源:未知 | 作者:傅苏颖 | [银行]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仅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已超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仅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已超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对此,交通银行(6.140, 0.00, 0.00%)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的背后是资管新规下银行表内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转化的内在需求。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综合来看,结构性存款激增的原因是复杂的,究其根本主要在两点上:一是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和货基等产品分流走银行的储蓄;二是用来增加负债的银行理财将被资管新规重新规范,银行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
 
  李奇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扩张的趋势和市场产品来看,是存在以结构性存款为名,但是行高息揽储之实的“假结构性存款”现象。这些产品背后的本质是银行提高银行内部的资产转移定价,向客户承诺高利率。
 
  李奇霖表示,后期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可能会从三个方面入手:限制没有衍生品资质的机构发行结构性存款或者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或结构性理财产品绑定的衍生品是否真实存在,限制表面是结构性存款设计,实质并没有进行衍生品投资交易的情况;审查结构性存款的行权条件是否是大概率甚至确定性事件,限制行权条件是“确定性事件”的假结构性存款。
 
  前华夏银行(8.510, 0.00, 0.00%)金融市场部产品经理罗祉琦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假结构性存款”现象跨越了存款业务和理财业务的边界,与资管新规不允许开展表内保本理财业务的根本精神相违背,有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钻监管空子和套利之嫌。
 
  最后,武雯认为,随着监管细则的出台,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增长将有所回落。预计在目前严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管理规则将很快落地,在销售流程、协议文本及投资者风险提示等方面将进一步做出明确指导,“假结构性存款”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有利于银行业进一步打破刚性兑付,同时银行业负债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19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